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社會服務工作主題年  >  榜樣楷模  >  先進集體

綿陽市委會社會服務先進集體事跡材料

發(fā)布時間:2015-05-29  來源:

放大

縮小

  民進綿陽市委會成立于1986年3月30日,現(xiàn)有基層組織68個,會員912人,平均年齡42.9歲,主要分布在綿陽市級機關和涪城區(qū)、游仙區(qū)、江油市、安縣、三臺縣、梓潼縣、鹽亭縣等地200余個系統(tǒng)及單位。有各級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和省政府特殊津貼、特約“八員”及擔任副科級以上實職會員150余人。近年來,先后榮膺全國“各民主黨派、工商聯(lián)、無黨派人士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作貢獻先進集體”,民進中央、四川省統(tǒng)一戰(zhàn)線系統(tǒng)、民進四川省委“抗震救災先進集體”光榮稱號和民進中央“全國先進地方組織”、“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先進集體”、“思想宣傳工作先進集體”、“同心?彩虹行動先進集體”、“組織建設先進地方組織”,民進四川省委“四川民進先進市級組織”等160余項表彰,會員先后榮獲國家、省、市表彰2000余項。

  近年來,民進綿陽市委在民進四川省委和中共綿陽市委領導下,社會服務工作按照“有思有行、集智聚力、順勢而為、開拓創(chuàng)新”工作方針,緊緊抓住“同心”品牌工程這一主題,發(fā)揮人才、智力優(yōu)勢,不斷拓寬服務領域和創(chuàng)新工作方式、機制和舉措,取得良好效果。

  一、科學整合資源,打造社會服務平臺。民進綿陽市委按照自身人才、資源、智力等特點,細分服務對象和需求,先后成立了綿陽民進企業(yè)家聯(lián)誼會、綿陽民進開明書畫院、文藝創(chuàng)作基地、綿陽民進開明書畫院美術館等機構,并將四川音樂學院綿陽藝術學院、綿陽電子教育學校、安縣社會福利中心等20個長期從事和承擔民進社會服務工作,為綿陽經濟社會發(fā)展作出貢獻的實體命名為“綿陽民進社會服務基地”并授牌。這些社會服務平臺既能夠發(fā)揮自身特色,又注重橫向聯(lián)系和互動,較好地發(fā)揮了社會服務的放射效應和多功能作用,先后協(xié)調、籌集資金2100余萬元,做了一系列實事、好事:幫助安縣塔水裕豐村建起了村級敬老院——民豐敬老院、全村自來水供應工程、秸稈氣化集中供氣站,幫助游仙區(qū)飛鳳村村民鄭仁清建起了生態(tài)農場并一年脫貧,幫助安縣社會福利中心改善軟硬件設施,開展對川北監(jiān)獄服刑人員改造和幫教、職業(yè)技能教育培訓、刑滿釋放人員安置、監(jiān)獄文化建設和服刑人員親屬救助等切實有效的幫扶活動,五年來組織會員送文化、送法律、送溫暖到學校、企業(yè)、社區(qū)、農村等700余人次……

  二、精心組織,積極參與省、市系列“同心“活動。積極響應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民進省委號召,廣泛開展宣傳,積極發(fā)動會員自覺參與,當時全市58個基層組織共586名會員為“同心林”建設活動自愿認捐,共收到捐款61350元,在活動的開展過程中,我委緊密結合“重溫歷史?同心同行”主題教育活動、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等重大活動,深入開展“同心”教育,為打造我省統(tǒng)一戰(zhàn)線服務科學發(fā)展、促進民生改善的“同心”品牌做出了積極貢獻。積極參與綿陽市各民主黨派“同心”品牌——“走進江油”活動,為江油市引進和促成會員企業(yè)在江油市投資3400萬元,建成粉煤灰深加工、新建和改造10個鄉(xiāng)鎮(zhèn)民用管道天然氣、品牌建材江油專賣店、沱牌舍得集團旗艦專賣店、LED生產線等18個項目,并邀請中國社會經濟文化交流協(xié)會領導和海內外專家,會內外知名藝術家為全面打造李白文化品牌獻計出力。還組織全市會員為雅安蘆山、云南魯甸、甘肅舟曲等災區(qū)捐款600余萬元。

  三、科學安排,認真承辦“同心行動”骨干教師暑期培訓班。民進綿陽市委接到承辦民進四川省委2013年“同心行動”骨干教師暑期培訓班任務后,多方考察培訓地點,精心選擇培訓內容,合理安排考察線路。在為期四天的培訓中,綿陽民進會內專家零報酬對大家進行“和諧社會法治建設和教師心理健康”“課堂教學實踐與思考”“有效教學策略”等專題培訓,還組織大家開展了參觀綿陽萬達學校、北川羌族民俗博物館和體驗梓潼文昌文化等豐富多彩的活動。讓86位來自民進四川省委結對幫扶的貴州省金沙縣嵐頭鎮(zhèn)、四川省興文縣、康定縣以及四川民進各市級組織、省直屬資陽總支、廣安支部的學校領導和骨干教師在真正學有所獲、學有所得。培訓活動得到了民進四川省委和參訓教師好評,為發(fā)揮民進在智力和教育教學方面的優(yōu)勢和能力,推動優(yōu)質教育資源共享和各地各學校、教師之間的交流,為促進城鄉(xiāng)教育公平,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fā)展做出了一定貢獻。

  四、積極開展捐資助學和智力幫扶活動。協(xié)調、引進資金或物資計100余萬元為鹽亭縣和江油市邊遠山區(qū)學子捐贈課桌椅、床等教育教學設備設施;設立“綿陽民進助困基金”,常年資助多名貧困學子,組織會員和社會愛心人士與30名品學兼優(yōu)的貧困學生結對子,一對一幫扶到大學畢業(yè);為綿陽市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就讀定點學校——火炬三小捐贈價值10萬元的物資,改善學校的辦學條件;為留守兒童和進城務工人員子女捐贈兒童讀物2萬余冊;組織開展邀請山區(qū)孩童和留守兒童來綿共同歡度“六一”和觀看兒童劇等活動;綿陽師院委員會、綿陽七中支部等基層組織與安縣界牌中學等鄉(xiāng)鎮(zhèn)、農村中小學開展智力結對幫扶活動,幫助學校提升辦學水平;組織會內名優(yōu)教師送教到四川蒼溪和武勝,為革命老區(qū)教育水平的提升貢獻力量;成功舉辦了“開明大講堂”——百萬家庭千場大型公益講座(總第218場)。

作者:     責任編輯:張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