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頁面上的內(nèi)容需要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獲取 Adobe Flash Player

   

袁敬華:傾心特教不言悔

來源:          發(fā)布時間:2011-11-30          作者:

  1992年,17歲的袁敬華高考落榜?h民政局要在鄉(xiāng)里成立一所聾啞兒語訓學校,但沒有人愿意從事這項工作,袁敬華卻答應了。近20年過去了,她歷經(jīng)許多坎坷曲折,心系殘疾學生,在特教這塊園地里勤懇耕耘,用實際行動譜寫了一曲充滿真情和愛心的贊歌。

  當年袁敬華從北京聾兒康復中心學成歸來,在自己家中騰出一間12平方米的小草屋子作教室,跑遍本村及鄰近村子里所有聾啞兒的家庭,召集了7名聾啞孩子。沒有教具,她就用家里剛賣了糧食的350塊錢,到縣城買了塊大鏡子;沒有桌椅,就在家里搜集了幾把;沒有黑板,自己用木板釘好以后刷上油墨;沒有教材就一個字一個字抄寫在作業(yè)本上……就這樣,“夏津縣渡口驛鄉(xiāng)三屯村聾啞學!闭Q生了。這個學校沒有級別,沒有編制,作為編外的農(nóng)民教師,袁敬華在這間簡陋的小屋里,一干就是7年。

  教聾啞孩子與普通兒童不一樣,必須一對一地教。孩子學會發(fā)聲的每一個音節(jié)、每一個單詞,都傾注了袁敬華的汗水和淚水。有的孩子已經(jīng)過了最佳語訓期,有時為了教會一個發(fā)音,盡管一個單詞教了幾十遍、上百遍,但孩子仍是沒有學會。她難過地跑到村外哭起來,恨自己沒有能力教會他們,但哭過之后繼續(xù)反復地教,并努力嘗試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她讓學生拿著紙條放在嘴邊,模仿自己的口形、舌位以及紙條的傾斜程度學;還讓學生摸著自己的發(fā)音部位學,孩子們每學會一個音,她的脖子都被捏紅一片,潤喉片、消炎藥總是形影不離。為了解除聾啞兒童無法與正常人溝通的苦悶,長期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孤獨,袁敬華傾注了自己的全部心血。當7名聾啞學生開口說話時,她和孩子及家長們都流下了幸福的淚水。

  在辦學過程中,袁敬華遇到的困難是常人無法想象的。辦學經(jīng)費僅是每個學生每年60元的學費和每月20斤糧食。經(jīng)費不夠,她就自己養(yǎng)了兩頭豬,養(yǎng)成之后賣掉,緩解一下經(jīng)費壓力。一次,袁敬華去給豬喂食,一腳踩空,掉在了豬圈坑里,當孩子們把她撈上來時,看到滿身的污物,她委屈地哭了起來,此時,她想到了放棄和逃避。然而看到圍上來的孩子們那祈盼的眼神,袁敬華堅定了干下去的信心。辦學開始的那幾年,她從來沒買過新衣服,都是穿親戚朋友送的衣服。一次袁敬華要去省里參加青年志愿者報告團,學生家長們給她湊了一百多元錢買了套裙子。她在山東省做了24場巡回報告,穿的都是這套衣服。

  1997年是袁敬華最難的一年,當時學生已達到45名。她家的房子全都用上了,父母的炕上、教室的桌子上,都住上了孩子,房子還是不夠,她又搭了一件帳篷和孩子們睡在帳篷里。師生們每天兩頓咸菜,中午喝面糊湯。夏天睡帳篷還好點,到了冬天,孩子們凍得直哭。為了給學校找出路,袁敬華寫了征婚啟事,上面寫道:“無論你年齡多大,長相如何,只要能給我和這些孩子們蓋一所學校,能給孩子溫暖,我就嫁給你。”


袁敬華在給孩子們上課

  黨和政府及社會各界及時伸出援手,撥款和資助袁敬華走出了困境,建立了夏津精華聾兒語訓希望學校。孩子們終于有了自己的教室、宿舍、教具等,學校師資隊伍逐步擴大,除語訓、數(shù)學等基本課程外,還開設了舞蹈、書法等課程。經(jīng)過艱苦的拼搏,她探索出了一整套聾啞兒童的教學模式,得到了聾兒家長和社會的認可。她的學生不但學會了喊爸爸、媽媽和說一些簡單的對話,而且還學會了拼音,學會了查字典,拼讀生字、生詞,自學的能力大大提高,有的孩子認識兩千多字,能朗讀課文,熟練地掌握了微機操作。中央電視臺、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等多家新聞媒體對袁敬華的辦學事跡進行了報道,并吸引了來自香港、廣東、深圳、新疆、江蘇、浙江等十幾個省市的學生前來就讀。

  辦學近20年來,袁敬華讓540多名聾啞兒童走出了無聲世界,為數(shù)百個家庭減輕了負擔和痛苦,使380名學生進入了正常學校就讀,200多名孩子成家立業(yè)自食其力,為特殊教育事業(yè)做出了突出貢獻。她自己也從一個普通的民辦教師成長為一名積極參政議政的民進會員。

  身為一名人大代表,袁敬華認真履行職責,敢為民代言,樂為民解難。有困難的殘疾兒童把她當作自己的“貼心人”。2003年,十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袁敬華呼吁社會尊重殘疾兒童平等受教育的權利,在社會上引起廣泛關注,也得到了部分領導的重視,一些貧困地區(qū)的聾啞兒童因此還得到了社會捐助的助聽設備。2004年全國人大十屆二次會議上,袁敬華提交了設立特殊教育促進法,將有關殘疾人教育和保障的規(guī)定單獨列出的建議,得到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2005年,全國人大十屆三次會議召開前,袁敬華自費走訪了山東、河北、江蘇、安徽四個省的40多所特殊教育學校,了解學校發(fā)展存在的困難及特教工作者的待遇等問題,并分別向十一屆全國人大會議提交了《制定特殊教育促進法》《修改殘疾人保障法》《關于盲人就業(yè)問題的建議》《關于加快殘疾兒童少年教育事業(yè)發(fā)展的建議》《關于特殊教育學校教職工待遇問題的建議》的議案。
袁敬華自2003年當選為第十、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以來,共向全國人大提出議案116件、建議158條,連續(xù)三年在全國人大代表中提案、建議總數(shù)排名第三。

  袁敬華常說“人生最大的快樂莫過于有所追求”,“工作著是美麗的”,正是她的這種不斷追求創(chuàng)新、回報社會和為民建言的精神和打造“一流特教”的夢想,促使她在事業(yè)和人生征途中繼續(xù)揚帆前進,不斷譜寫新的發(fā)展篇章。

[人物檔案]

  袁敬華,女,35歲,民進會員,山東省夏津縣精華聾兒語訓希望學校校長,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

(責任編輯:夏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