賡續(xù)民進前輩的教育使命
——“開明教育書系”第二輯出版發(fā)行
“開明教育書系”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民進中央主席蔡達峰主編,由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朱永新帶領民進中央研究室同志潛精研思,組織專家進行編選工作,遴選民進會史上涌現(xiàn)的著名教育家,如葉圣陶、周建人、吳貽芳等,收集整理前人的教育著作和教育貢獻,賡續(xù)他們的光輝思想與教育使命。
“開明教育書系”既是民進會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國現(xiàn)當代教育思想史的重要一環(huán),對發(fā)揮民進在教育領域的獨特優(yōu)勢,豐富完善中國現(xiàn)當代教育史研究,響應中共二十大“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人才強國戰(zhàn)略”的號召,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目前,“開明教育書系”第一輯已由開明出版社于2023年1月出版,包括《不安故常:俞子夷教育文選》《新人的產生:周建人教育文選》《造就女界領袖:吳貽芳教育文選》《教是為了不需要教:葉圣陶教育文選》《教育要配合實踐:車向忱教育文選》《謀求適合中國國情的教育:楊東莼教育文選》《改造我們的教育:董純才教育文選》《教學是最淵博最復雜的藝術:傅任敢教育文選》《教育必須是科學的:陳一百教育文選》《生命·生活·生態(tài):顧黃初教育文選》,囊括了民進會史上極為重要的教育家。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伴_明教育書系”第二輯的編選出版工作,已在讀者期盼中付梓,于今年上半年陸續(xù)出版,包括《向傳統(tǒng)教育挑戰(zhàn):林漢達教育文選》《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活教育:方明教育文選》《教育的民族化和科學化:張志公教育文選》《教育的任務是人的全面發(fā)展:許崇清教育文選》《做學習的主人:辛安亭教育文選》《辦教育要有精神:吳研因教育文選》《把兒童看作兒童:沈百英教育文選》《教育發(fā)展的希望在教師:雷潔瓊教育文選》《有領導的“茶館”式教學:段力佩教育文選》《小學生語文能力整體發(fā)展:呂敬先教育文選》。
《教育發(fā)展的希望在教師:雷潔瓊教育文選》由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朱永新、民進中央研究室調研員吳宏英編選,編者從雷潔瓊教育實踐中選取四個維度:兒童教育與教育改革、家庭教育與婦女教育、教師教育與高等教育、教育序言與教育人物論。
《向傳統(tǒng)教育挑戰(zhàn):林漢達教育文選》由民進中央常務副主席朱永新編選,展現(xiàn)了教育家、翻譯家、歷史學家、文字學家林漢達在普及教育與語言文字改革方面的諸多貢獻。其見解深刻,討論透徹,對當前的教育改革仍然具有發(fā)人深省的價值。
《創(chuàng)造適合學生發(fā)展的活教育:方明教育文選》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編選,通過介紹陶行知教育思想、實踐經驗,推行農科教結合,促進教育優(yōu)質均衡發(fā)展,倡行尊師重教,鼓勵教育探新,弘揚創(chuàng)造教育等多方面展示方明的教育思想。
《教育的民族化和科學化:張志公教育文選》由中國教育學會常務理事、中學語文教學專業(yè)委員會理事長王本華,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編輯室編輯李嘉哲編選,輯錄了語言學家和語文教育家張志公的代表性作品。
《教育的任務是人的全面發(fā)展:許崇清教育文選》由民進廣州市委會副主委周濟光編選,展現(xiàn)許崇清關于教育理論、教育實踐的相關文章,探討了國民教育、學校的社會化、產業(yè)革命與新教育、教師與社會、教育與社會、教育平民化等諸多問題。
《把兒童看作兒童:沈百英教育文選》由語文教師吳賢友編選,沈百英為兒童教育奉獻了一生,是全能型的小學教育家,本書將他的教育論述分為設計教學法、國語科教學論、數(shù)學教學論、小學社會科教學法、幼小教育論等,對當下的教育改革具有一定的啟示意義。
《做學習的主人:辛安亭教育文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德,人民教育出版社編輯劉暢編選,辛安亭曾擔任過中學和大學的教學和領導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后長期負責主持教材編審工作,還給少年兒童寫過許多歷史故事。
《辦教育要有精神:吳研因教育文選》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審、課程教材研究所研究員劉立德編選,吳研因是我國近現(xiàn)代教育家,專注基礎教育領域,在民國時期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均長期從事過一線教學工作和教材的編寫工作。
《有領導的“茶館”式教學:段力佩教育文選》由上海市嘉定區(qū)第一中學黨總支書記、校長李元編選,從教育的目的與性質、教育的關系與發(fā)展、教學的改進與變革、學校的領導與治理等方面,展現(xiàn)段力佩在教育教學改革實踐中的獨到見解。
《小學生語文能力整體發(fā)展:呂敬先教育文選》由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王曉霞編選,結合呂敬先不同時期的教育生涯,將其教育論述分為四輯,揭示一代教育家教育思想逐步深化轉變的脈絡,為當代語文教育改革提供啟示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