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  >  紀念改革開放40年

李汝驃:路在腳下延伸??

發(fā)布時間:2018-11-15  來源:民進山西省委會

放大

縮小

1958年,我在太原紡織廠參加工作,沿著和平南路步行去太紡報到。這是一條土質(zhì)馬路,坑洼不平,馬路兩邊都是莊稼地,一眼望不到邊,種著玉米、高粱等莊稼,微風吹來,莊稼葉子“沙沙"作響。我邊走邊看,一路上看不到多少行人,偶而一輛大卡車駛過,卷起一陣塵土。好不容易走到紡織廠門口,來到廠勞人處報到,經(jīng)過一年勞動鍛煉,分配我到子弟中學任教,在工作中結識了一位女教師,后結婚成為一家人。

隨著時間推移,和平南路也悄然發(fā)生著變化。馬路兩邊的莊稼不見了,蓋起了新的廠房和職工平房宿舍,路上的行人和車輛也多起來了。但是公交車還是只有5路車,人多車少,擁擠不堪,上車更象一場"戰(zhàn)斗",往往車開了,車門還夾著乘客的衣服。

1982年秋,我們的小兒子幸運地考上了太原五中。每天天不亮,我愛人就起來給他做早飯,吃完早飯又送他去和平南路坐廠里的接送車。乘坐接送車的除了下夜班的工人,還有進城的家屬和去城里上學的職工子弟。車來了,大家一窩蜂地往上擠。兒子當時只有11歲,又瘦又小,好不容易幫助孩子擠上車,我們懸著的心才放下。40年來,和平南路不斷升級改造,土路變成水泥路、瀝青柏油路,路面不斷拓寬,人行道上鋪著整齊的水泥磚,還有盲道呢!車道兩邊綠樹成蔭,隔離帶中鮮花盛開,原有的兩座水泥橋也加寬加固,與寬闊的路面連成一體。大車、小車、電動車、自行車來來往往、熙熙攘攘、車水馬龍。公交車最先增加了39路,后來又有了832、839、402、403,另外又有606、814從和平南路中段到南內(nèi)環(huán)西街,一直通到火車站,后來又開通了501,可以直通到火車南站。

如今,和平南路兩邊居民再也不用擠公交車了,公交車一會兒一趟,四通八達,司機熱情待客,乘客文明禮讓。再次拓寬后的馬路兩邊裝上了高大的新式路燈,把夜晚照得如同白晝一般。和平南路越來越現(xiàn)代化,越來越漂亮了。

和平南路與東西向的南內(nèi)環(huán)街相交接,在山紡宿舍區(qū)西南角形成了一個"丁字口"。2013年初,轟轟烈烈的道路改造工程啟動了。拆除違章建筑,打通丁字路口。工程進度之迅速,讓人驚奇不已,新的南內(nèi)環(huán)西街誕生了。山紡的老職工們懷著熱切的心情進入擋板門內(nèi)一探究竟:"好寬敞的路面?。⑷藗兘蛔◇@呼起來。瀝青柏油路面不斷向西延伸。路面中間的隔離帶開始種植移栽高大的樹木,馬路兩邊也開始栽樹了,栽的是國槐和銀杏樹,人行道外面又是綠化帶,栽上了翠綠的松柏,一棵緊挨一棵,形成了一片片小樹林。接著又栽了許多矮小的灌木和稠密的丁香,人們仿佛看到了春暖花開的景象,聞到了沁人心脾的花香。不久又看到用專門的機器畫出路面上的人行橫道斑馬線和車輛行走的黃線,才明白這條新開辟出的南為環(huán)西街是雙向6車道。接著人們又看到了新建成的古典式公交車站,有座位可以坐著候車。路還未正式通行,人們就在這里進行晨練,在"條形花園"中健步行,甚至拍照留念,還有新購進車的年輕人在這里練車。人們每天來這里來回步行,親眼看看修路的進度,曾是這里居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nèi)容,人們喜盼通行的心情不言而喻。

不久,從南內(nèi)環(huán)橋到南內(nèi)環(huán)西街歷時近兩年又修起了高架路和橋。終于盼來這一天,2016年8月29日南內(nèi)環(huán)街全線通車。道路貫通后,從并州路口至迎西高速口全程無紅綠燈,一路暢行,真是爽極了。這為萬柏林區(qū)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好的發(fā)展空間。我家也從山紡舊宿舍樓搬到了和平南路與南內(nèi)環(huán)西街交叉的紡織苑高層居住,從窗口望去,南內(nèi)環(huán)西街與和平南路上車來車往,川流不息,車輛暢行無阻,幾乎再也看不到堵車現(xiàn)象了。華燈初上,一排排車燈閃爍,宛如一條條火龍在高架路上急駛前行,蔚為壯觀。

去年年初,城市管理全面提升行動開展以來,又大大提高了市容的潔凈程度和城市環(huán)境質(zhì)量。街道馬路又進行整理,原山紡宿舍樓也粉刷一新,黃紅相間,十分靚麗。連馬路兩旁林立的商店,臨街店名和門前臺階也統(tǒng)一規(guī)劃,重新設計。小街小巷也重新開始修理,因地制宜,建起新的綠化帶。

革命導師馬克思說:"路修到哪里,人類文明就延伸到哪里。"道路是城市發(fā)展的基礎,也是城市可持續(xù)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我家周圍道路親身感受到的巨變,不過是改革開放40周年我市我區(qū)城市建設發(fā)展的一個小小縮影,但也足夠讓人嘆為觀止??!

(作者系太原四十九中原教學副校長)

作者:     責任編輯:楊宗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