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  >  紀念改革開放40年

崔萌:生命中的三幀照片

發(fā)布時間:2018-11-09  來源:民進陜西省委會

放大

縮小

第三幀照片:修己惠人

  悟道悟心。是的,人總有在經(jīng)歷后,才懂得不易。流金歲月印記坎坷人生,潛心鉆研傳承民間瑰寶。屈指數(shù)來,母親已過六旬?,F(xiàn)今的她,整理資料,梳理筆記,時而伏案苦寫,時而勾勾畫畫,時而走進農(nóng)村、走進校園、走進社區(qū),時而走南闖北,整日忙的不亦樂乎。原來,母親在做一件大事情:誓將秦繡非遺技法傳承于后。也正因此,家里的人氣大增,精氣神愈發(fā)濃郁。

  “她是我們的榜樣”。現(xiàn)如今,母親的學徒們常會看望母親。記得,一位學徒這樣說:她待人寬厚,誠懇,善于因材施教,一邊搞刺繡創(chuàng)作與研究,一邊總結(jié)自己的實踐經(jīng)驗和體會,并及時、毫無保留地傳授給學生。記得初學刺繡時,她在我背后常一站就幾小時,耐心指點,表揚鼓勵。我深為自己遇到這樣的師傅而慶幸,在她身上,無論在繡藝上,還是在做人方面,我都受益匪淺。

  “三秦繡女趙春”。這個殊榮正是原陜西省副省長鞏德順、范肖梅所題。在當時的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評聘比賽中,各評委、媒體這樣評價母親的繡品:趙春的繡品,線條的交叉、長短錯落有致,色彩冷暖變化自然,過渡和諧,構圖比例勻稱,針法多變,繡功抑揚頓挫、剛?cè)岵?、神形統(tǒng)一,是三秦大地從農(nóng)家走出的杰出繡女!

  在這樣至高榮譽的光環(huán)下,母親并未止步,而是悉心鉆研。目前,母親秦繡的針法共有300余種,其中瀕危(保留)針法7種,創(chuàng)新針法23種,均已編入集冊。對于刺繡技巧,母親從不遮掩,她這樣認為:秦繡自成一派,博采四大名繡之長,大膽創(chuàng)新,吸取民間刺繡針法,既要有黃土高原的粗獷豪放,又要有渾厚的歷史印記;既要鮮活艷麗,又要古樸典雅。因此,秦繡的線條精細結(jié)合要得當,針法技法巧中有變,突出“四宜四不宜”。即宜雅不宜艷,就是打底部色線要抓準基調(diào),然后逐層施加較鮮明的色線。宜淡不宜深,繡制時絲線由淺到深,層層加色,留有余地,增加立體感。宜簡不宜繁,一幅繡品往往要配置幾百種色線,因此,繡制時要注意各種色彩的巧妙搭配,以少勝多,寧簡勿繁。宜整不宜散,構圖設計時,要服從整體,突出主體,絕不能面面俱到、喧賓奪主。對于各種針法技巧、用線技巧、設色技巧等各種秦繡技巧,母親均在總結(jié)整理,意欲結(jié)集傳承。

  可以這樣說,從母親懂事起,一枚繡針伴著它的銳利之鋒,陪伴著母親一生,穿起喜悅、哀殤、自豪與憧憬。

  作為女兒,倍感榮幸,無以回報,唯有勤苦。今兒,特作小詩一首,深表愛意:

小時候,我覺得

您是一棵大樹

樹冠龐大,遼闊無邊

我待在樹下

許久,許久……

上學了,我覺得

您是一位老師

溫潤如玉,字字珠璣

我嚼在嘴里

品味,品味……

畢業(yè)了,我覺得

您是一位智者

扶我走路,照我春天

我埋在心底

有許多許多的想法

叨念,叨念,

工作了,才恍然

那美麗而又易逝的青春

是多么脆弱

一旦錯過

便永遠錯過

今天

我挽起衣袖

皴平薄紙

拿起繡針

默默的將記憶拾起

將它

繡在心里

淀為永恒

作者:崔萌     責任編輯: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