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

【晉中采風】吳志實:晉中回來不看院

發(fā)布時間:2017-12-07  來源:

放大

縮小

  初冬時分,走了趟晉中,回來捋捋思緒,抹不去的,惟有——王家大院。

  三晉大地,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幾千年的積淀,孕育出什么都不足奇??蓪⒚窬咏ǖ萌绱嘶趾甏T大,而且是在黃土高坡的山溝里,以我有限的知識去打量,還是免不了生出詫異。

  生活在京城,說起來也算是見過點兒世面?;噬献〉淖辖遣徽f了,那些王爺貝勒們的府邸又怎樣?以建筑的體量和規(guī)模來比較,只能說,王家大院一點也不遜色。這個想法,自打十多年前看到它,就讓我縈懷不去。好一個靜升王家,從明朝萬歷起,至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嘉慶年間,凡300余年的時間,幾把個自家居住的院落,打造成“五巷”、“五堡”、“五祠堂”的宏大建筑群。

  站在堡門樓頂,俯瞰面前院內(nèi)套院,門內(nèi)有門,層樓疊院,鋪排錯落的這片房舍,人們不住感嘆,可這,不過是王家大院昔日輝煌的一小部分,鼎盛時大院的規(guī)模是現(xiàn)在的五倍還多。無怪人說:江南歸來不看園,山西回來不看院。江南環(huán)境優(yōu)渥,有悠游的傳統(tǒng),不僅把園林營造到了極致,而且能上升到理論的高度。明人計成有《園冶》一書,建園子的人將其奉為圭臬。山石水澤,亭臺樓榭,軒館齋閣,乃至一松一竹,一草一木,統(tǒng)統(tǒng)都涵蓋在一個“雅”字里。可自唐以降便廢林開墾,水土流失嚴重的貧瘠之地——晉中,又是何種力量使王氏子孫們前赴后繼、不遺余力地搭建自己美輪美奐的安樂窩呢?王家大院的精和江南園林的雅是可以比肩的。其實,晉中常家的“靜園”,就可視為中國南北園林的集大成者。它的厚重與精致,大氣與纖巧,處處體現(xiàn)著造園人的匠心獨運,凡泉溪潭湖,齋閣亭軒……分布在8萬多平方米的面積上,宛若天成。這可是一座私家的園子呀,說它是“ 中國民居的第一園林”,當不是諛美的。這里不過順便提一句 。

  不是我一個人這么想。其實,傳統(tǒng)的農(nóng)耕社會本質(zhì)上都是一個樣子。有錢了,首先想到的就是蓋房,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安居之所,這非常重要。安居方能樂業(yè),才能繁衍子孫,保后顧無憂。就像今天,房子的大小、質(zhì)量的高低,精致的程度,環(huán)境的好壞……都從一個側(cè)面證明著主人的身份和地位。王氏家族就是循著這樣的軌跡,數(shù)百年里,一步一步走過來的。為了家業(yè)不斷繁興,王氏的子孫延續(xù)著能經(jīng)商的經(jīng)商,能入仕則入仕的路徑,亦官亦商,官場商場,兩兩互補。從祖上做小買賣走街串巷,到開店坐攤,再到經(jīng)營茶業(yè)、鹽業(yè),直至跨省跨國的長途貿(mào)易,最終開啟票號。晉商能像徽商那樣并峙商海、更在于他們能奪金融之先聲,讓大手筆的錢莊票號——匯通天下。至此,王家的事業(yè)達到了頂峰。

  可還是讓人有許多不解。這如城堡般的高墻大院,實在是大到有些超過人的想象,甚至對其生出莫名的猜測??梢钥隙?,但凡來到這里的游客,很難不浮想聯(lián)翩,你看那迷宮般層層疊疊的院落,再低頭抬頭看看滿眼精美的磚雕、石雕、木雕……難道當年住在這里的人的生活還不夠奢華?簡樸的山西人在蓋房子上面是不惜一擲千金的。20多年前,張藝謀借喬家大院,成就了他的電影《大紅燈籠高高掛》,也讓我們領(lǐng)略了深宅大院的森嚴和壓抑。但喬家與王家比起來,不過小巫大巫而已,根本不在一個數(shù)量級上。這也從一個側(cè)面,揭示了大院主人奔波勞作、苦心經(jīng)營,面對艱辛與風險的一種回歸和戀家的心態(tài)。他們掙來大把的金錢做什么?不管行千里萬里,早晚都是要回家的。落葉歸根,惟有土地、房產(chǎn)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才會使他們心里頭感覺踏實吧。

  穿行在彼此相連、迷宮似的院子里,未免就生出疲勞。雖然房子都有年頭都有歷史,跨度都在兩三百年,但風格變化并不是很大。說到底,王家大院就是那種地域特點突出的北方民居。以它的主院來說,是三進式的四合院格局,除了祭祖的堂屋,兩廂的繡樓,廚院、塾院、花園、長工院、家丁院,和族人公用的書院……等等一應俱全。滄桑過眼,歲月流逝。令人稱奇的是大院保存之完好,揀出任何一座院落,都可以當作標本來展示??梢灿胁蛔?,講解員“只講房子不講人”,雖滔滔不絕,獨少動人的故事。靜升王氏一族,瓜瓞綿綿700載,傳28世……我想,這難道不是一筆可發(fā)掘的寶藏?

  遙想當年,行走在院落里的老老少少,在幾十年幾百年前,他們在這里落生長大,讀書學習,娶妻生子,經(jīng)商做官,告老還鄉(xiāng)……他們關(guān)心的,熱衷的,追求的……我以為,每座院子和住在里面的每戶人家,都有他們的想往和渴望。每座院子都應該有它的魂。雖然房子當年的陳設(shè)我們已經(jīng)看不到了,那些生活里最能反映人們面貌的細節(jié)盡管再無法復原,但你仔細觀察,還是能從院中匾額和抱柱的楹聯(lián)上,看出主人的好惡。這些楹聯(lián)或說典故、或講事理,或抒情懷、或表心境,或是鞭劈警策……其中不乏傅山、鄭板橋、翁方鋼、鐵保、左宗棠等清代名家的手筆,實乃是翰墨佳構(gòu),異彩紛呈,點畫之間,寓意深長。想來,這就是院子的魂吧!

  拉雜至此,意猶未盡。我以為,僅從游逛和欣賞的角度來審視王家大院是不夠的,確乎該從文化學的角度來對待它。“大院”哪里都有,而晉中的大院是惟一的。它雖然渴求官家建筑的氣派,可骨子里還是商人的炫富格局,畢竟胸懷不夠,便只好在建筑的裝飾上,不厭其煩地下雕琢的功夫,而纖巧和繁復做過了頭,和徽商們蓋的房子比起來,于是就少了簡約和大氣。不過這也正是王家大院的獨特所在。倘若有人熱衷于此,并假以時日,或在不久的將來,使其成為矚目的“大院文化”也未可知。我相信:山西的大院和京城的四合院堪有一比。

  上次來王家大院一字未寫,不是不想寫,是無從落筆。二次來王家大院,雖寫下這篇小文,自知對大院還是蜻蜓點水,會貽笑大方。心下一直覺得,對王家大院來說,有很多事情可作,很多題目可以探討、研究。

  最后還想說上一句,那就是山西諸多有名大院的主人,他們在發(fā)家之初,像是都從磨豆腐賣豆腐開始的??梢姸垢莻€好東西——營養(yǎng)、價廉,貧富人家都少不了它。不過我查了半天書,山西不屬于產(chǎn)大豆的省份……你看,一往深了琢磨,就有故事了。如果誰有興趣,我想“豆腐”也可做出大文章。

作者:吳志實     責任編輯:邵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