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愛教育成果斐然 心系民進雙崗建功
——小記民進會員、知用中學教研室主任張超
經過一段樹蔭濃密的校道,知用中學科學樓的二樓,就是知用中學教研室主任、張超老師的辦公室。辦公室設施普通,兩張辦公桌,一臺電腦,桌面上放滿了各種教研雜志,墻上掛著科研項目、研究獲獎的獎牌。張超老師是一位從事語文教學近三十載的老教師,加入民進組織后,擔任了越秀區(qū)政協(xié)委員,積極的參政議政,用實際行動,踐行了民進中央“雙崗建功”的號召。
張超在母親的啟蒙下,自幼喜愛語文。上初中時已讀完《三國演義》、《西游記》、《林海雪原》、《烈火金剛》《一千零一夜》、《希臘神話故事》等名篇名著。上高中后,正是“文革”后期,受“讀書無用論”影響,他與幾個玩朋畫友時常出入甚至整日泡在文化館,學業(yè)一度荒廢,而迷上了繪畫?;謴透呖己?,親朋好友包括母親都勸他報考美術專業(yè)。按他當時的高考文化成績,若報考美術,無疑能考上更理想的大學,但張超毅然選擇了中文系,并一直從事語文教學、教研工作至今。
1982年大學畢業(yè)后,張超分配到山東一所普通中學任教。他在教學之余,不是讀書就是寫作。他是學校圖書館、閱覽室的???。1986年張超調往兗州市第一中學,以一堂魯迅的《文學與出汗》試講課,贏得領導和同行的贊許,之后連年帶高三畢業(yè)班,成績不俗。在此時期,張超看到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中的一段話:“如果你想讓教師的勞動帶來樂趣,使天天上課不至于變成一種單調乏味的義務,那你就應把每位教師引導到教學研究這條幸福之路上來”。從此,他又潛心于教學研究并把自己的一些教學心得形之于文字,又大著膽子投向報刊。1995年末,他的處女作《清凈悲涼好個秋,慧心品得秋味足——〈故都的秋〉賞析》一文發(fā)表在《中學語文教學參考》(1995年第12期)。從此一發(fā)不可收,不斷有新作問世。
2002年廣州市創(chuàng)建“教育強市”,原民進廣州市委會常委、越秀區(qū)副區(qū)長謝慈保看中了在教育、教研上卓有成就的張超。作為“高層次人才”,張超老師被引進廣州市知用中學,任教研室主任,舉家南遷。
張超先后獲得“全國優(yōu)秀語文教師”、“全國首屆‘十佳教改新星’”、“全國杰出教育創(chuàng)新人物”、“全國首屆‘四方杯’教研能手和教學能手”、“全國基礎教育科研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他多次參加全國講課比賽,獲精品課“特等獎”和“一等獎”,被聘為教育部“中國名師大講堂”講課嘉賓。到廣州后,他在“廣州市中小學教師繼續(xù)教育課程”中開設《課堂教學藝術講座》。被華南師范大學教學研究中心特聘為研究員,是廣州市職稱評審委員會中學高評委、中評委委員。
2005年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張超個人專著《跬步集:語文教學求索》,三十余萬字。張超老師有十余篇論文被收入“人大復印資料”,四篇文章被人教社編寫教材《教師教學用書》采用。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術”,對于教育,道是觀念,術是策略。以道御術,以術載道。語文教學不僅講“道”(科學),而且有“術”(藝術),是“一切藝術中最淵博、最復雜、最高和最必須的藝術”。教學首先是科學,終究是藝術,以科學為基礎,以藝術為境界——此乃“道與術”之內涵。在這樣的學術指導思想下,張超的新書《語文教學道與術》出版了。全書內容分為“理論探索”、“課堂教學”、“閱讀鑒賞”三部分,每部分都由理論闡述和實踐案例組成(絕大部分是發(fā)表過的),以體現“道與術”(理念與技藝)的體例特色,該書是他多年教研成果的結晶。
在謝慈保的影響下,張超在越秀區(qū)和一批教育界的民進會員有了接觸,并于2007年加入民進組織,成為廣州民進會員。加入民進后,張超老師更忙了,2011年張超老師成為了越秀區(qū)政協(xié)委員,他積極主動參加區(qū)政協(xié)的活動,時時刻刻注意樹立民進會員的良好形象。他還積極參與支教活動,投身社會服務工作。這時一個新的研究領域出現在他的面前,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張超老師以極大的熱情投入到新研究領域中來,積極的撰寫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文章。2011年張超老師撰寫的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文章《關于加強廣州市民進基層組織建設的思考》獲得了越秀區(qū)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二等獎。2014年,張超老師被增聘為民進廣州市第十四屆委員會宣傳教育工作委員委員(以下簡稱宣工委),在宣工委第四次委員會議上,另一位新聘任的宣工委委員許瑞芳熱情向張超問好,原來張超曾經是許瑞芳的語文老師。兩位宣工委委員在廣州、在廣州民進組織中再續(xù)師生緣分,也成為該次會議的一段小插曲。張超老師對待會務工作非常認真,2014年他申報了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課題《用“理論自信”引領民主黨派構建科學價值觀》,先后多次打電話給民進廣州市委會溝通,四易其稿。他用實際行動,積極的響應了民進中央“雙崗建功”的號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