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dāng)前位置: 首頁  >  民進藝苑  >  文學(xué)

趙麗宏:《常青的綠葉》

發(fā)布時間:2013-04-26  來源:

放大

縮小

  今天春節(jié)前,我去看望辛笛先生。老詩人已經(jīng)九十三歲了?!?/p>

  那天早晨,知道我要來,辛笛先生早起坐在客廳里等著。因為堵車,我遲到了一會兒。辛笛的女兒王圣思是我的大學(xué)同學(xué),她為我開門時告訴我,老人等得有點心急了。不過一見面,辛笛先生還是滿臉笑容,和我握手時,能感覺到他的熱情?!?/p>

  第一次見辛笛,是在上大學(xué)的時候,學(xué)校里舉辦一次詩歌朗誦會,請來了上海的一批名詩人,其中就有辛笛先生。那是1979年初春的一個晚上,華東師大大禮堂里人頭涌動,座位全坐滿了,走廊里也站滿了人,只能關(guān)上大門。進不來的同學(xué)在外面把大門敲得咚咚作響。這時,坐在臺上的辛笛先生站起來拿過話筒大聲說:“好!好!這是春天的敲門聲!開門吧,讓門外的同學(xué)們都進來!”門打開了,外面的同學(xué)蜂擁而入,師大的大禮堂擠滿了熱愛詩歌的大學(xué)生。那天晚上,辛笛先生是最受歡迎的人。他站在臺上朗誦了他的一首新作《呵,這兒正是春天》,其中有這樣的詩句: 

  季節(jié)到底不同了。 

  春天從門窗里進來, 

  冬天從煙囪里出去。 

  寒夜漫漫的盡頭, 

  爐邊聽膩了老巫婆的童話, 

  終于和笨重的棉襖一起曬到了太陽。 

  發(fā)酵的空氣流正大量沖擊著麻木的神經(jīng)和細(xì)胞, 

  重新漾起對青春、對光明的向往…… 

  一個已過古稀之年的老人,站在一大群年輕人面前,朗誦如此飽含生命活力的詩句,這是非常美妙的事情?!?/p>

  那天,我是詩歌朗誦會的組織者,也負(fù)責(zé)接待請來的詩人。辛笛先生見到我時,說他讀過我的詩,還說了幾句鼓勵我的話。不過說實話,那時我對辛笛的詩歌了解得很少,只是在《上海文學(xué)》上讀到幾首他的新作。當(dāng)時能看到的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中沒有介紹他的文字,書店里也看不到他的詩集。 

  1981年深秋的一天,辛笛先生托王圣思帶給我一本剛剛出版的《九葉集》。讀這本詩集時,我無法抑制驚訝和激動的心情。我這才明白,在四十年代的中國,曾經(jīng)有過這樣出色的詩歌,而以前我們幾乎不怎么知道!我一面為自己的孤陋寡聞慚愧,一面為這些險些被歷史的風(fēng)沙湮沒的詩人不平?!?/p>

  《九葉集》后來產(chǎn)生廣泛影響是必然的事情。這也又一次證明了這樣的真理:真正優(yōu)秀的文學(xué),是不可能被埋沒的,盡管它們曾經(jīng)被冷淡于一時。人們后來把這九位詩人稱為“九葉詩派”,也是一件自然而有意思的事情。在中國的現(xiàn)代文學(xué)史上,這是很奇妙的一個景觀,也是很值得研究的一種現(xiàn)象。在“九葉詩派”中,辛笛先生是碩大耀眼的一頁,是其中最有影響的領(lǐng)銜人物。不久后,我又讀到了辛笛先生的《手掌集》,書中的詩作令我沉迷,語言,意象,構(gòu)思,都令人贊嘆,那種深邃、曲折和優(yōu)雅,展現(xiàn)了詩歌至善至美的境界。這確實是二十世紀(jì)四十年代中國新詩的一座俊逸不凡的高峰。新中國成立后,辛笛的詩歌一直是被冷落的,原因大概是他的詩歌太講究藝術(shù),政治意味太淡,缺乏“革命精神”。國內(nèi)的年輕人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但是在海外,他的詩一直在流傳,很多詩人和評論家研究他的詩作,有人還以他的創(chuàng)作為研究對象獲得了文學(xué)博士。后來有很多機會和辛笛先生一起參加上海作家協(xié)會的外事接待,看到海外來的詩人見到辛笛時敬仰激動的樣子,我才真正理解了其中的原因。 

  在“九葉詩派”的九位詩人中,我熟悉的有三位:辛笛、陳敬容、杭約赫(曹辛之),和唐湜也有過交往,但不熟。我尊敬這些前輩詩人,也珍視他們的友情。在他們中間,和辛笛先生的交往最多?!?/p>

  在和辛笛先生的交往中,最使我難忘的,是1983年夏天的新疆之行。那次,是去新疆參加“綠風(fēng)”詩會,全國各地去了很多詩人,其中有鄒荻帆、公劉、昌耀等,辛笛先生也去了,那年他七十二歲,是參加詩會的老詩人中年齡最大的一位,但他和我一樣興致勃勃。在烏魯木齊,一位熱情的部隊詩人要陪我去吐魯番,辛笛先生聽說后,對我說:“我們一起去吧?!庇谑俏覀兘Y(jié)伴去了吐魯番。從烏魯木齊坐火車到吐魯番,當(dāng)?shù)伛v軍派一輛吉普車來接我們。在如火的烈日下,吉普車穿越茫茫戈壁灘,熱風(fēng)撲面,車窗外極目天地,一派荒涼,只有冒著青煙的公路在無邊的戈壁中伸向天盡頭。辛笛先生卻毫無倦意,好幾次提出要停車拍照。那是豐富多彩的兩天,我和辛笛先生一起游葡萄溝,過火焰山,走訪維吾爾族居民……在吐魯番的腹地,我和他住在當(dāng)?shù)氐囊粋€部隊營房里,屋外是四十幾度的高溫,屋子里連電扇也沒有,熱得無法入睡。我們一邊搖著扇子,一邊聊天。遙遠的往事,在他談來就好像是在昨天。老人一點也沒有因為歷史委屈了他們而憤憤不平。離開吐魯番的腹地,沒能趕上去烏魯木齊的火車,我們只能在吐魯番車站的小客棧里再住一夜。那天夜里狂風(fēng)大作,風(fēng)把門窗刮得乒乓作響。然而這并未能妨礙我們的談興。那晚,除了談“九葉詩派”,辛笛先生還談了他和巴金的交往。巴金是他的老朋友,他說:“巴金是一個難得的真誠的人,我們在一起時他常常默默無言,但他決不會說一句言不由衷的話。”他還談起他所認(rèn)識的詩人袁水拍。在二十世紀(jì)四十年代,辛笛先生曾經(jīng)幫助過困境中的袁水拍,對袁水拍后來經(jīng)歷的那些大起大落,他頗為感慨。那晚,在窗外呼嘯的風(fēng)聲中,辛笛先生的感嘆也像是詩句,他說:“人就像一棵樹,在風(fēng)中必須保持自己的品格,不能隨風(fēng)倒。否則,就會被連根拔起。” 

  《九葉集》的封面上畫著一棵大樹,樹上是九片碩大的綠葉,它們向四面八方展開自己的形象。我想這是很有涵義的一種象征。在八面來風(fēng)中保持著獨立不羈的大樹,它的生命力一定是長久的,它的枝干上一定有著長青的綠葉。辛笛先生正像是一棵堅忍的樹,他扎根于大地,任憑地面的風(fēng)暴如何肆虐,他默默地用他深扎于大地的根汲取著養(yǎng)料,頑強地活著,成長著,當(dāng)春日來臨時,他就會向世界展現(xiàn)他美妙的生命之葉。那滿樹繁茂的枝葉,是以地下的根須發(fā)達為基礎(chǔ)的。大地,是人生的土壤,是母親的襟懷,是人民的感情,是藝術(shù)的源泉,而根須,是詩人的意志、信念和鍥而不舍的探求精神?!?/p>

  后來多次和辛笛先生一起參加文學(xué)聚會,每次他都能聆聽到他熱情而富有詩意的話語。他八十二歲那年,我和他一起出席一個文學(xué)晚會,他說:“詩人應(yīng)該越活越年輕,今天八十二,明天二十八。”在人們的笑聲中,辛笛先生確實像個單純的年輕人。八十六歲之后,辛笛先生腿腳不便,很少出門,但在2000年深秋的一天下午,我卻在人群中見到了他。那是攝影畫冊《世紀(jì)巴金》的首發(fā)式,在上海書城七樓的一間會議室,去了不少作家。會議快開始的時候,辛笛先生來了,他是被人扶著走進來的。巴金是他的老朋友,《世紀(jì)巴金》的序文就是他寫的。這篇序文,是辛笛先生晚年不多見的一篇有份量的文章,他在序文中回顧了和巴金六十多年的交往和友誼,對巴金的生活、創(chuàng)作和為人作了精辟、全面而又親切的評價。他說:“巴金的文章和為人都讓我敬重。我常常介于師友之間來接受他,聆聽他的心聲和教誨,感受他真誠的人格力量。”那天下午,看到辛笛先生步履蹣跚地走進會場時,我非常感動。我感受到他對友誼的執(zhí)著和珍惜,對文學(xué)始終如一的真誠和摯愛。這樣的態(tài)度,正是文學(xué)前輩高尚的人格和風(fēng)范?!?/p>

  辛笛先生這些年來給我好幾本他的新書,其中有詩集《辛笛詩稿》、《印象·花束》,散文集《嫏嬛偶拾》。這次看望他,他又在桌上準(zhǔn)備好了一本新作贈我,這是他在香港出版的古體詩集《聽水吟集》。老人用毛筆端正地在書上題簽鈐章,一如他二十多年前在《九葉集》上留下的字跡。 

  2003年春日于四步齋 

(責(zé)任編輯:張禹)

作者:     責(zé)任編輯:zhangy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