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好人和一群好人的故事
——記民進會員張炳鉤創(chuàng)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紀實
五年了,民進蒼南總支青年委主任張炳鉤創(chuàng)立的蒼南縣壹加壹應急救援中心( 以下稱“壹加壹”),由一支小小的、128 名的哥組成的出租車防汛應急服務隊,發(fā)展成了一個擁有46個專業(yè)救援隊伍和公益項目, 2000多名志愿者的大型、綜合性NGO,參加各類災害救援 30多次,安全轉移群眾8萬多人,救援被困人員 1500多人,開展各項愛心活動500多次……
今年9月初,“壹加壹”因“仁義之行”,以團體形式入選中央文明辦主辦的“中國好人榜”“助人為樂”類別 9月份候選名單。
這,是一個好人和一群好人的故事。
一個好人,開啟一項救人事業(yè)。
說到“壹加壹”,不得不首先說一說張炳鉤。
組建出租車應急救援服務隊之前,張炳鉤曾在蒼南的交警系統(tǒng)從事宣傳工作,也是個自由撰稿人。蒼南是個“臺風之鄉(xiāng)”,幾乎年年遭受風災、水災侵襲,因此他經(jīng)常需要深入災區(qū)一線采訪。臺風橫掃、大水漫浸之后滿目瘡痍的景象,與那些因災害而無法挽回的傷痛和被迫的離別,深深觸動著他,引發(fā)他的思考:能做些什么,該做些什么,去最大限度阻止、減輕這些沉痛悲劇的發(fā)生?
2007年的一個五月天,一輛出租車上GPS ,一場和的哥的對話,為張炳鉤長期以來的思索找到了“出口”——走街串巷的的哥們,不僅駕駛技術過硬,地頭熟,而且車上配備全球定位系統(tǒng),便于聯(lián)系、搜尋,何不充分發(fā)揮這些優(yōu)勢,組建起一支民間的救援隊伍,為抗臺救援出一份力呢?
一念成仁。兩個月后,“壹加壹”的前身,由128名的哥組成的蒼南縣出租車防汛應急服務隊正式成立,張炳鉤擔任隊長。 2009年,在全體志愿者投票通過后,張炳鉤多方溝通、爭取,終于在蒼南縣民政局正式登記注冊成立“壹加壹”。
一場場險境中與時間搶奪生命的賽跑,一次次風刀劍雨中與發(fā)狂的自然搏擊,當初的那一豆善念,像磁石般吸引著更多心懷仁義、志同道合的人們,使得這支隊伍在實踐中不斷磨礪、成長、壯大。
前不久,“壹加壹”與民政部簽訂的合作協(xié)議,成為民政部在浙江省內唯一一家,研究試點社會組織參與政府防災救災課題的 NGO。張炳鉤并不局限于在蒼南當?shù)亟⑵鹨恢w系成熟、可長期運作的民間救援隊伍。今年 5月,甘肅岷縣發(fā)生特大泥石流災害,他聞訊后當即前往,整合當?shù)氐馁Y源,組建了岷縣閃電應急救援隊; 7月,他參與了在深圳舉行的中國公益慈善項目交流展示會,并作為“民間應急救援體系建設探討會”的主講,與國內 50多個公益組織分享、探討民間應急救援體系建設之路;9月,云南彝良發(fā)生地震,他第一時間聯(lián)系了當?shù)刂驹附M織,為他們提供支持,并與其他志愿團體一起在當?shù)亟M建了工作站,協(xié)調、組織來自全國各地的民間救援力量有序開展志愿工作。
他在民間應急救援方面所做的積極探索和勇敢實踐,不僅帶領“壹加壹”日益走向成熟、高效,使其在溫州當?shù)氐臑暮仍邪l(fā)揮出不可低估的力量,同時他也積極地分享、推廣、提升這份經(jīng)驗,全力倡導全民防災減災和全民抗災救災的理念。因其在此方面的突出貢獻,今年,國內公益界的泰斗人物、前民政部救災救濟司司長王振耀特別寫信給向南都基金會,推薦他參與該基金會的銀杏伙伴計劃。這是一個培養(yǎng)某一公益領域領袖型人才的長期計劃項目。
“在全球災害越來越頻繁的時刻,民間力量參與救援的熱情越來越高漲,急需一個良好運作的模板。”而他正為建立這樣一個樣本而努力實踐著。
“一加十,十加百,百加千千萬;你加我,我加你,大家心相連”——這首老歌的旋律悠揚,唱出一個樸素卻恒世的道理,而這,就是“壹加壹”名稱的由來,也是“壹加壹”之所以成功的真義所在。
來自安徽的“的哥”許標,是“壹加壹”的元老之一,現(xiàn)任的“壹加壹”出租車防汛應急服務隊隊長、新蒼南人應急救援志愿者總隊總隊長。他在蒼南開了 13年的出租車,也親眼見證每次臺風過境給這里的人們帶來的苦難。他說,“我在蒼南生活了 13年了,鄉(xiāng)音都變了,有感情了。”正是這份感情,讓他總是出現(xiàn)在最危難、人們最需要幫助的時刻: 2007年臺風“圣帕”肆虐,許標被派往重災區(qū)霞關鎮(zhèn)救援,“我手機 24小時開機,有事隨時給我打電話,就把我當成是你們鎮(zhèn)里的人?!钡竭_抗臺前線后,這個安徽小伙留下這么一句話,轉身便投入到緊張的救援工作中。每天只睡 3小時,連續(xù)三天兩夜,待到他完成任務返回龍港時,他的出租車上的計價器上顯示935 公里,2596元。
陳斌是“7·23 ”事故發(fā)生后最早的航拍者,“壹加壹”空中搜救隊隊長。2011年 7月23日9 點,事故發(fā)生后不到一個小時,他與張炳鉤通了電話,決定從第二天一早就飛到空中對事故現(xiàn)場進行航拍,為地面救援提供依據(jù)和支持。他連夜召集搜救隊的隊員,準備還未來得及保養(yǎng)的動力傘設備。凌晨,當?shù)弥鹿蕚麊T急需血液搶救后,本該抓緊時間養(yǎng)精蓄銳的他當即趕往血站排隊獻血。 24日早上6點40 分,一夜忙碌的他,帶上一臺單反加上一臺DC相機安全起飛,并順利完成了對事故現(xiàn)場的航拍。這組影像資料,為了解事故現(xiàn)場、開展搜救提供了第一手資料。此后,他更無償向國內各大媒體提供了這組航拍素材。
主要著力于應急救援的“壹加壹”,因其善行而吸引著更多人的加入。他們其中一部分人雖然沒有專業(yè)的救援技能,卻有一顆向善之心,愿意為他人、為社會貢獻一己之力,這些人組成了壹加壹義工聯(lián)合會,開展助老、撫孤、環(huán)保等救援項目之外的公益活動。張愛麗就是其中孤兒幫教項目組負責人。
這個3周歲孩子的母親,從大學時代開始就從事志愿者活動,十幾年不曾間斷。作為團隊公益項目的負責人,瑣碎繁多的工作幾乎占據(jù)了她工作以外的空余時間。她常被朋友開玩笑說,我們的愛好是打麻將,而你的愛好是做義工。 2009年,“壹加壹”正式成立孤兒幫教項目,從此,福利院里那些與她沒有任何血緣關系的孩子,成了她的責任。尋找、發(fā)動在園教師進院開展學前教育,每月為面黃肌瘦的孩子們準備營養(yǎng)餐;哪個孩子生病了,她總是第一個接到通知,第一個趕到照顧的。今年 1月29日的晚上,張愛麗記得特別清楚。那天,福利院里才 7個月大的孩子國宜因為疝氣嚴重,小腸都露出了體外,福利院的阿姨們急得不行,連夜打電話給她。她馬上帶著孩子去了縣城的醫(yī)院,但醫(yī)院說孩子有生命危險,得去市里的醫(yī)院治療。于是當晚,她一刻不停地將孩子送到了市區(qū)治療。幾天衣不解帶地照顧,國宜終于脫離了生命危險,一天天康復著?!扒岸螘r間,這孩子被一戶好人家收養(yǎng)了,希望他以后能過上一般孩子的、幸福的生活?!睆垚埯惖恼Z氣里,是疼惜,更是祝福。
林巧生,“壹加壹”的一名普通志愿者,身高165厘米,體重才 60公斤的瘦小男生。他瞞著擔心他身體狀況的家人,在短短五年中獻血26 次,并自愿申請加入了中華骨髓庫。2011年的9 月14日,為了支援一個素不相識的生命,他踏上前往杭州的列車,準備干細胞捐獻。這是一段曲折的捐獻之路,配型成功后,他和病人輪番出現(xiàn)狀況,捐獻手術被一拖再拖,考驗著他的心理承受力和本就虛弱的身體;而更令他頭疼的,是來自家里人強硬激烈的反對——身為家中唯一的男丁,從小他就備受寵愛和保護,在家人看來,他這種“每次鬧流行感冒都有份”的體質,根本不適宜獻血,更別說捐獻干細胞。為了阻止他,爺爺撂下狠話:要捐,就不認這個孫子;他到達杭州后,家里人仍不放棄勸說,每天連番電話“攻勢”,抽泣著要他回家。 9月17日,捐獻的前一天,林巧生的媽媽從家里趕到杭州,想要在最后一刻阻止兒子,把他拉回家……即使這樣,林巧生依然堅定,他說,一定要捐,因為這是他的承諾。
在這個團隊中,永遠不乏打動人心的故事,永遠有人堅持用樸實的行動,書寫“好人”二字的真諦。
不過,即使此前取得的成績讓張炳鉤和“壹加壹”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但在中國現(xiàn)有環(huán)境下,NGO 普遍的發(fā)展瓶頸,依舊制約著“壹加壹”的運行和發(fā)展。
“經(jīng)濟問題還是我們團隊的最大的問題”張炳鉤坦言,“目前我們現(xiàn)在和全縣十幾個政府單位開展合作項目,團隊向相關政府單位申請項目,然后由政府出資、指導,由壹加壹負責執(zhí)行。但應急救援為主所產(chǎn)生的費用比其他公益項目多得多,光靠政府購買并不能完全滿足這塊發(fā)展的資金需求,也沒有一個企業(yè)愿意捐贈支持?!?/span>
大部分的商業(yè)機構,更愿意通過“壹加壹”,把錢用在直接慰問弱勢群體上,而不會選擇支持一個機構的日常運作和應急救援能力建設。盡管如此,這些捐贈也仍不夠支持應急救援以外的其他項目。
“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壹加壹’正式將關愛孤寡老人立項作為一項長期的公益活動。過節(jié)過年,我們都會到各鄉(xiāng)鎮(zhèn)的偏遠山村去慰問老人們,每個月總有幾天,我們會買好油米菜肉,送到那些獨居的空巢老人家中。今年,我們還計劃在全縣范內啟動‘壹加壹’守護空巢老人行動,但資金方面是個大問題。大范圍的活動沒辦法光靠志愿者自己掏腰包解決?!薄耙技右肌标P愛孤寡老人項目的負責人許明術說。許明術原是出租車防汛應急服務隊的一名成員,轉行后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了愛老敬老的活動中去。過不久就是中秋了,他正忙著籌備慰問老人的物資,“往年都有企業(yè)贊助,今年的還沒著落,但我相信總有辦法解決的?!?/span>
面對這種困境,許明術很樂觀,在他看來,做義工不在于活動規(guī)模多大、幫助了多少人、送了多少東西,“有一分錢出一分錢,有一份力出一份力,只要有心,這樣就夠了?!彼f。
一個項目的負責人尚有資金壓力,作為整個團隊的帶頭人,五年來張炳鉤經(jīng)歷多少挫折艱辛可想而知。但他沒想過要放棄,哪怕是一個松懈的念頭。
“我永遠記得抗擊莫拉克臺風時,我在前線的14個弟兄,為了堵住上游堤壩缺口,保衛(wèi)下游上前居民的生命財產(chǎn)安全,頂著塌方和泥石流的危險,徒手扛著麻袋去救災。他們‘以命救命’,那我還有什么理由退縮,還有什么可以畏懼?!”他說。
無私的愛,牽引著心與心的感應,激勵著善行不斷向前。我們有理由相信,有愛的相互扶持,這一個好人和一群好人的故事,將會一直持續(xù)下去……
因為有愛,他們將走得更遠。
(責任編輯:張潤天)